2月12日凌晨3點40分,一列滿載著出口貨物的中歐班列從南通海安站緩緩駛出,奔赴萬里之外的越南河內。這是春節后長三角開往東盟地區的首趟中歐班列,共裝載集裝箱35個,其中貨物就包括由樂薈文具南通有限公司生產的信封、筆記本、文件夾等。 車輪滾滾,汽笛聲聲,中歐班列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,班列上的一箱箱貨物,就像是一張張發往世界各地的“名片”。 從中歐班列(海安-東盟)2020年5月開通至今,樂薈文具已有332車廂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。多年來,在這家民營企業的轉型發展、節能降碳之路上,國網海安市供電公司始終傾力做好服務保障,助力這張“綠色名片”成色更足、底色更亮。 供電鼎力相助 走出“轉型之痛” 2005年,樂薈文具在上海成立,瞄準進出口貿易,主打自主研發的紙制文具產品,此后憑借過硬的工藝和多項專利技術,加上遇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窗口期,逐漸做大,產品一直通過水路銷往美國。 2013年,中國提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這讓樂薈文具看到了新機遇,但其粗放式發展的弊端也逐漸顯露。 文具制造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可效率要提升,就必須改進生產線,實現技術轉型。上海不斷增加的高昂成本,也讓樂薈文具面臨壓力。幾經考慮,2017年8月,樂薈文具全廠搬遷到南通海安。 為企業安裝臨時用電的過程中,海安市供電公司曲塘供電所發現,企業新廠占地面積2萬多平米,如果在廠房屋頂安裝光伏板,將為企業省下一大筆費用。此外,廠里原先老舊燃油叉車也存在一定消防隱患,如果換成電動叉車,將增加一道安全保障。 經過一番費效比的反復測算,樂薈文具下定決心,根據供電專業人員建議,引進印刷、模切、糊盒、包裝等一系列全電生產設備,將老舊燃油叉車換成5輛嶄新電動叉車,同時在廠房屋頂安裝分布式光伏。 建成后的樂薈文具廠房內,模切機精準到了0.5毫米,覆膜機實現了自動調整參數,前后工序間產品搬運則由電動叉車無縫銜接完成……產品更新換代,產能大幅躍升,加上光伏能源加持,樂薈文具平均每年電費支出不僅減少約6萬元,余電上網還可額外獲取1.2萬元,企業總能耗降低了35%。 在當地政策扶持和供電公司的助力下,樂薈文具順利度過了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轉型升級的“陣痛期”。 智慧綠色用能 輸出“中國經驗” 2018年11月15日,一則名為《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為中越兩國合作帶來新機遇》的報道,引起了樂薈文具企業負責人張磊的注意。能不能在越南建設分廠,把海安的經營模式復制過去,給企業增加機遇的同時,與他國分享發展紅利? 然而,在越南復制“中國經驗”,情況要復雜得多,穩定的電力保障更是先決條件。為論證跨國辦廠的可行性,樂薈文具帶著這個難題找到了曲塘供電所。 經多方咨詢和反復查閱,曲塘供電所認為,廠房設在越南首都河內,供電相對穩定,也便于生產運輸??蓛蓢鴹l件不一樣,不如暫時分拆調整工序,對自動化要求較高的工藝放在國內生產,需要人工手動完成的末端環節放在越南,先期投資少量設備,逐步完成從人工到全電化的迭代升級。 2019年6月,占地約28畝的樂薈文具分廠在河內正式投產。投產后,曲塘供電所工作人員還協助企業搭建了“智慧決策平臺”,通過錄入廠區設備的用電量和日產量、日損耗率等多個指標數據,結合國際運輸成本、匯率計算、市場需求3個外部參數共同建模分析,計算出合理的資源分配方式,讓兩地工廠實現一體化生產,同時根據訂單量合理配置員工工作時長和培訓時間。 在智慧決策平臺的護航下,短短3年,樂薈文具為越南提供近500個就業崗位,培養了35名專業技術人才,并在越南初步實現了全電氣化的“中國模式”,自身也從一家單線出口美國的小廠升級為產品豐富,遠銷北美、澳大利亞、中東、非洲、東南亞等地的知名企業。 想要在全球市場占據更多優勢,還需進一步提升“軟實力”。近年來,風電、光伏等清潔能源備受矚目,各種“綠色工廠”方興未艾,“綠電”在生產使用中的占比,也成了極為重要的品牌加分項。 鑒于樂薈文具目前光伏發電量無法覆蓋企業生產用電,2022年以來,海安市供電公司主動上門開展綠電需求調研,同時緊扣企業節能降耗需求,開展能效走訪,為企業出具節能診斷服務報告,制訂詳細的電能替代計劃。 據了解,樂薈文具計劃2024年繼續擴大投資,在海安原廠址附近和柬埔寨同時興建廠房,屆時所有新廠房將全部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,將更多低碳環保的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銷往世界各地。